2020.7
Article (Excerpt) [中]
Connotation, Aesthetics, Semiotics
在一组对话关系中,存在主客体对象,一般在艺术或设计语境下,主体是大众或观察者后文以「观者」指代),客体则是创作者或设计者(后文以「作者」指代)产出的具象物。交流中,观者通过对具象物呈现语言的意味感知,来解读作者本来的意思。
意味(Connotation)指字面意思外延基础上的隐含意义。意思(Meaning)指意义、相对独立存在的本源含义。在对话中,意思既可以被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意味裹袱间接表达。而在意思与意味间,作者通常假以修辞表现手法建立关系,艺术或设计创作中常见有诸如抽象、借喻、象征、夸张等。脱离意思指向的空洞意味表达,是辞藻堆砌、形式主义。同样地,失去意味修饰的意思直叙,又显浅薄寡淡、粗陋低级。
由图中可以看到:一些语境下,意思需要被直接表达,也即作者将意思直译为具象物的外在语言,本质上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迎合于公认的、普遍的、习惯性的、无意识的大众基础认知下的措辞。观者仅需通过感知具象物的表面语言就能理所当然地、不假思索地知会其本意,常见于设计中“功能意思”的表达。
另一些语境下,意思则需要被间接表达,也即作者将意思意译为具象物的外在语言,剥去原本在基础认知下意思对应的固有具象形式,而以修辞手法重新赋予新的表达语言。这种情况下,由于具象物语言的字面意思不再等同于作者本意,观者便需要更深一层感知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意味,基于主观的个体独立认知、客观的具体场景语境,去联想意味所指向的意思。需要强调的是,具象物语言、意味与意思间的指向关系,是要能被感知、联想和解释的,不是脱离逻辑、生搬硬套。不论是“山路空翠”还是“侧壁重影”,通过上下文语境皆是能发人联想的。如果说直译是情理之内的表达,那么意译则是情外理内,是一种情感意外的、但又合乎现实认知的、能触发联想的关联性表达 —— 即 “意外的关联性”。常见于设计中“情感意思、文化意思”的表达。
产品、建筑、平面、艺术... 我们在作者埋下“意外关联性”的伏笔、及其呈现出来的语言“美”中获取高级感受。
注解:需要指出的是,高级的美不是一定需要具备深意或暗指,有时就是纯粹的观感美。比如论希腊晚期雕像之一的“拉奥孔受难”,德国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认为拉奥孔在身体承受极大痛苦时并没有张开大口而是微呻,是因为希腊人克己、精神胜于肉体的道德形象深意。而德国思想家莱辛则认为仅是因为大口所呈现在面部的黑洞会导致雕刻艺术直接表现出来的不美。
始于对象表面语言的纯粹美,继而理解其蕴含的深层意味、在洞见意思的情境中与作者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和共鸣,终而回过头来感叹其表现手法巧妙性的整个感观过程,即高级感。
品味,品的是意味。审美,审的是价值。
大多时候我们仍旧停留在表面谈论高级感与美,材质、风格、形式,将简约或奢华等同于高级。审美于皮囊、乐见于表意,但凡些许费解,便扣以“不接地气”,加以当下之浮躁虚华,那些“福禄寿”、“荷苞待放”建筑的出现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真正的“美”,用美学大家王国维的话讲是“见诸外物而呈于吾心的意境”,是流派风格背后隐匿的价值观念。设计的高级感从来都是相对的,你若爱慕于装饰艺术的摩登奢靡,它自然就是高级的,当然也无须睥睨阴翳之美的简陋幽沉。
对话中,言者妙语、听者知音,皆是需要相应素养的。
如何赋予对象以意味、构建意思与表面语言的关联性、又能保持观感上的纯粹美都是作者需要沉淀和培养的专业素养。设计师常认为自己拥有群体性的审美优势,但在笔者看来很多都不具备,多数流于表面。不可否认的是好设计、好作品、一个对象美丑与否的审美引导,的确需要作者本身具有高于大众群体的审美或品味,但它不只是“美不美”的感性认识,更重要是对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事物的长期认知积累和素养底蕴。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意味,便需要先学会在现有事物中洞察意味,尝试透过表面问本质,也即观察、思辨,从具象中抽象,由抽象再具象。
审美是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对于观者而言,其价值观念与认知都受成长环境、个人背景、时代文化、所见所闻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起期许大众皆能“唱和高曲”,也许更重要的是先有敬畏与谦卑的态度,少一点不假思索、止于形式的妄断,多一点辩证观察、独立思考的品读,喜欢与否再另他说。
参考
1. 宗白华《美学散步》
2. 黑格尔《美学》
3. 原研哉《Ex-formation》
Keke LE
Keke LE Desig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