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
Tongji University D&I
M.A.Dissertation (Excerpt) [EN/中]
Design Effectiveness, Design Evaluation, Envolvoment Research, Desig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Design evaluation is essentially value judgment which are divided into empirical theory and normative theory.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design evalua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ategory of "normative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of "empirical theory" is relatively imperfect (theoretical demand). In the new context of design, it emphasizes the real problem of real world with the systematic solution to produce the actual value. So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desig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evaluation in this context (practical deman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s the object. Through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evol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behind it, and reveals the defination of the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e elements of the design value, the object of evaluation,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eory and so on. All is to perfect the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 design empirical theory in line with the new context of design and construct the conceptual application of the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 practice model.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 qualitative judgment of "presupposed" value of design based on "actual" value of design by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design outcome or its elements. Then this paper defines the six "effectiveness" dimensions of the value of a design: functional effectiveness, usablility effectiveness, emotional effectiveness, transactional effectiveness, symbolical effectiveness, 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 And the design outcome types (form of value carrier) are proposed for hardware (P), software (I), service (S), bi-combination (P&I, P&S, I&S) and composite (P&I&S). Based on the logic and basic theory research, the "evolvement table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is constructed.
Second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data survey, sorting and other methods, those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r methods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re selected and filled in the "table", and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en the "evolvement graph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 is drawn.
Based on the "table" and "graph", the law of the envol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s summariz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ree dimensional attributes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the quality dimens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individual and whole", the time dimension of "real-time and delay", and constructs the attribute system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Th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ur aspects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context of design: concept, subject and its purpose, object,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ns.
Finally, through logic deduction and case v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demand life cycle" and "Kano model",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ynamic law of design value strategy", and then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desig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评价某项设计外在元素的实际效果如何,就等同于在评价该设计的某项“应然”价值如何,那么表征“应然”价值的设计元素就和它们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形成了可一一对应的关系:“应然”价值 - “实然”价值;设计元素 - 实际效果。
“设计实效评价”的概念及逻辑关系如下:以设计产物或其元素的“实际效果”作为设计“实然”价值的计量依据,对设计的“应然”价值进行定性判断的评价,叫做“设计实效评价”。
设计的“应然”价值和其“实然”价值是一对辨证矛盾体。评价的直接对象是设计产出物或设计元素的实际效果,本质上是间接地评价其背后所代表的具体某项“应然”价值。
现处全球知识网络经济时代,设计正在经历从“创造风格”到“驱动创新”的范式转型:(1)从造物到战略;(2)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3)从专业到跨学科;(4)从设计到设计思维;(5)从创意到创新。由此可见,用过去任何一条单独的主流价值观和其标准已经无法完整地叙述当今设计的“应然”价值。那么综上,显然设计产出物应该是一个价值综合体,本文总结历史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演变规律,结合当下新型设计范式转型的定义和特性,此文提出设计“应然”价值涵盖以下六个层面:(1)功能价值;(2)可用性价值;(3)情感价值;(4)业务(经济)价值;(5)文化(符号)价值;(6)环境价值。
1)功能价值 - 实用性
功能是基石,是设计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直接依托。通俗地讲,功能性实效评价就是在评价设计实际“有没有用”的情况。用户需求呈层层递进,首先追求的就是功能性,一个设计必须完成一个目的、实现一个功能、解决一个问题。
2)可用性价值 - 易用性
可用性是桥梁,是用户能否通过设计产物的顺利使用达成目的和需求,是设计能否帮助用户完全兑现预设功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关键环节。通俗地讲,可用性实效评价就是在评价设计实际“好不好用”的程度。
3)情感价值 - 情感性
情感性是催化剂,是设计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易于使用等基础之上所增益的情感共鸣,(有些情况下甚至不用满足或完全满足此两个基础条件,比如P.斯塔克所设计的怪物榨汁机之情感价值大于功能与易用价值等案例)。
4)业务(商业)价值 - 盈利性
盈利性是试金石更是推动力,是设计的用户端价值(尤指上述功能、可用性、情感三项“应然”价值)在资本利益层面得到兑现的体现,同时更是设计在用户群、市场及需求领域得以继续运作和迭代的推动基本,狭义上讲,设计现代化以来,业务(商业)价值已经是设计“应然”价值的天然属性。
5)文化(符号)价值 - 象征性
象征性是风向标,是设计依托有形(如产品、系统等)、无形(如服务体验、品牌等)的方式,历经时间和空间的积累与持续传播,逐渐促成某种特定社会或群体意识形态的文化符号。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具备一定文化(符号)价值的设计,会逐渐建立起具备同种文化价值诉求的人群基础,使其产生所谓的“品牌归属”、“文化崇拜”、“精神寄托”、“认知惯性”等。
6)环境价值 - 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准绳,也是底线,是设计产物、活动或生态得以永续发展、往复上升的根本,关乎效率问题,更关乎生存的环保责任或义务价值。通俗地讲,设计的环境价值实效评价就是在评价设计实际对生活、生态环境“友不友好、损耗大不大”的性质和程度。
通过上述对六大层面的设计实效价值构成要素的定义和阐释,可以进一步发现:功能性、可用性以及情感性价值的兑现主体分别为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用户的使用行为以及用户的情感,也即此三项设计实效价值针对的是“用户端”,体现的是设计中“用户导向”的价值思维,这个范畴下设计实效评价的是设计与用户之间纯粹交互关系的实际效果;盈利性、象征性以及可持续性价值的兑现主体分别为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及利益相关者、社会群体性意识形态以及生态(生活)环境,也即此三项设计实效评价针对的是“经济、文化、环境端”,体现的是设计中“市场导向、品牌导向、环保导向”的价值思维,这个范畴下设计实效评价的是设计与市场、社会(群体)、环境之间间接影响关系的实际效果。由此,将“用户端”实效价值与“经济、文化、环境端”实效价值归纳为(1)设计直接作用于用户的“前端”价值;(2)设计间接作用于市场、社会、环境的“后端”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设计的双金字塔价值模型”,
工业设计的国际最新定义中明确表示,设计是通过“创新产品、系统、服务以及体验(… through innovative products, systems, services and experiences… )”等价值载体形式提供系统性解决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等价地将设计的产出形式或价值载体统称为“产品”。本文则试图在狭义层面上进行更深一步的解构,将设计产物统称的“产品”具体细分为三种类型:(1)硬件产品(2)软件系统(3)服务体系。
属性上,此三种类型的深层背后恰好对应了三种设计的基本逻辑思维,分别是“功能逻辑”(Funtional logic)、“行为逻辑”(Behavioural logic)以及“业务逻辑”(Transactional logic),而这三种设计的基本逻辑同样是在时间上相继产生并成为设计活动中主导思维的:
功能逻辑。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商品化的市场经济模式、形式与功能辨证关系的硬件产品设计探究等作为工业经济时期的时代特征,使设计更关注于“造物”,也可以理解为“造功能”。设计者多以“这个产品能够做什么或者能够提供什么功效从而解决问题”等物体属性的角度思考,是以确定并实现功能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先导思维,此谓“功能逻辑”,也可谓“物向逻辑”。
行为逻辑。数字自动化与通讯全球化的技术、计算机运作过程的“黑箱化”、人与计算机、信息交互关系的软件系统设计探究等作为数字经济时期的时代特征,使设计更关注于“造行为”。设计者多以“用户应该如何方便地使用这个产品或者这个产品的使用流程是什么”等行为属性的角度思考,是以确定并实现使用流程为主要目的的先导思维,此谓“行为逻辑”,也可谓“人向逻辑”。
业务逻辑。互联互通网络的全球化与信息的高度开放对称、以长尾理论、零边际成本、共享经济以及个性需求细分市场为一众代表的增量转为存量价值再增益的新型经济模式、建立在人与物、信息基础之上人与人交互关系的服务体系设计探究等作为体验经济时期的时代特征,使设计更关注于“造关系”。“业务(Transaction)”二字,本质上也就是“交易、交换”的概念,价值在“交易、交换”中产生,故设计者多以“这个产品的业务需求是什么、如何设定合理的业务规则和流程以实施商业模式从而获取商业利益”等业务属性的角度思考,是以确定并实现业务需求、规则和流程为主要目的的先导思维,此谓“业务逻辑”。也可谓“关系向逻辑”。
工业经济时代 - 硬件产品(P)
硬件产品是工业经济时代下设计价值主要的产出形式,尤指由物质化的物理组件、电子元件等集合而成的机械化、电子化产品(非数字化、系统智能化产品)。对应的设计基本逻辑为功能(物向)逻辑。其基本特征强调产品的实用性(Practical product),故以“P”作为“硬件产品”这一基本型的符号。
数字经济时代 - 软件系统(I)
软件系统是数字经济时代下设计价值主要的产出形式,尤指由计算机驱动、信息编码等集合而成的虚拟化、数字化产品。对应的设计基本逻辑为行为(人向)逻辑。其基本特征强调产品的使用性、信息的交互性(Interactive information),故以“I”作为“软件系统”这一基本型的符号。
体验经济时代 - 服务体系(S)
服务体系是体验经济时代下设计价值主要的产出形式,尤指由用户需求驱动、商业模式支撑并由各种媒介(服务者、管理者、工具、程序等)集合而成的组织化、系统化产品。其基本特征强调产品的整体利益关系、业务性以及系统性(Systemic service),故以“S”作为“服务体系”这一基本型的符号。
设计具体产出的形式不会一味是单一、孤立的“设计产物三元素”基本形态,而应该是三种基本形态的重组和构成。在时间上有相继性,在属性上有叠加性。设计活动从工业经济时期,单一的硬件产品设计,到数字经济时期,结合软件系统的硬件产品设计,再到体验经济时期,集合硬件、软件于一体的服务体系设计,设计产物呈现出“单一 > 结合 > 复合”的规律。
1)单一型设计产物体系(-1960s)。包含硬件产品形态(P),共1类
2)结合型设计产物体系(1960s - 2000s)。包含硬件产品形态(P)、软件系统形态(I)、软硬件结合产品形态(P&I),共3类
3)复合型设计产物体系(2000s -)。包含硬件产品形态(P)、软件系统形态(I)、服务体系形态(S)、软硬件结合产品形态(P&I)、集合硬件产品的服务体系形态(P&S)、集合软件系统的服务体系形态(I&S)、集合硬件产品与软件系统的服务体系形态(P&I&S),共7类
综上,本文从评价设计的实际效果出发,将难以界定的设计价值和被评价对象进行了定义与细分,使得从微观、解构的层面对设计进行实效评价的逻辑拥有可行性。将通过对“设计实效评价概念与逻辑”、“设计实效的价值构成”、“实效评价的对象(价值载体)”等探讨所得的“横轴栏I”、“纵轴栏” 、“横轴栏II”一并构建为“设计实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演进表”,如下表所示。
在进行设计实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演进研究之前,对本文选取设计实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标准给出了以下三点规则:
1)该理论或方法是评价完整设计成果之于使用者端的具体实际效果,也就是说不包括设计方案制定初期的原型测试等。一方面是出于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设计的实效研究,侧面即指硬件产品、软件系统或服务体系已投入使用或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测试使用等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即使在用户参与的原型测试或概念测试中得到优良实效的方案,往往在实际产出时的使用实效会不敬如人意,是因为测试环境对于用户而言不是最真实、自然的,这同样也是本文为何要研究设计实效评价的原因:“实际用户(Real user)在实际环境中(Real context)、有明确实际目的(Real purpose)地与实际媒介(Real media)发生交互的实际行为(Real behavior),才能真正反映设计的实际效果(Effectiveness)”。
2)该理论与方法侧重评价设计特定某一层的实效价值,不包含外溢价值评价。以比较容易产生疑义的“可用性实效”评价为例,此处只剖析其中关于“易用性”实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可用性中包含的“有用性(Utility)”以及“愉悦性(Satisfactory)”将分别并在“功能实效”和“情感实效”中探讨。
3)该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理论或方法论代表,并绘制在可视化脉络图谱中,同类引申的理论或方法将不做展开详述。
1)设计的功能性实效评价:是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优即劣(没有量、只有质的概念,即没有这个功能有多好或有多差,也没有这个属于期待型需求的功能,用户的期待程度有多少等)的直接根据现象判断性质的思维和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针对任意单个设计产物是否实现功能预设的个体思维,视实现功能预设为设计产物综合实效优良的必要、基本条件的底线思维。此层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始于硬件产品评价,至今也基本涵盖了软件系统以及服务体系等所有设计产物范畴。
2)设计的可用性实效评价:不断寻求如何量化、可视化用户心理认知活动(内在表现)和行为流程(外在表现),以求更精准、快速、全面的(不仅针对单个用户,而是获取用户群的整体使用反馈)进行可用性评价,来为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易用性提供客观决策依据,是一种量化分析从而定性(由量定质)的思维。此层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始于硬件产品和软件系统评价,至今基本涵盖了包括服务体系在内的所有设计产物范畴。
3)设计的情感性实效评价:以往因个人主观情感(比如审美观念)难以被量化从而导致设计难以被评价的桎梏得到不断的突破,同设计的可用性价值实效评价思想一样,“量化情感、量化主观意识为客观数据”成为了设计情感性价值实效评价的关键,从获取主动发声的主观数据(Aloud Data)到被动沉默(Silent Data)的客观数据的转变、从获取一个人的个体情感到一群人的整体情感的转变、从获取囤积的情感反馈到获取实时的情感反馈的转变等等。此层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始于硬件产品和软件系统评价,至今基本涵盖了包括服务体系在内的所有设计产物范畴。
4)设计的业务性实效评价:思想和方法是伴随经济模式的演进而相应发展的。实效依据直接取自市场到间接取自用户相结合,但是“量化数据”至始自终是评价设计业务价值实效时最可靠、直接、真实的依据。此层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始于硬件产品(商品经济时代)评价,至今基本涵盖了软件系统和服务体系在内的所有设计产物范畴。
5)设计的文化符号性实效评价:将无形、非物质、抽象、难以评价的意识观念转变为有形、物质、具象、能够评价的客观事实,同样体现了该层面理论与方法演进过程中“量化实效”的主导思维。同时比起倾向于个体的情感性,文化符号性价值实效评价更倾向于群体的综合观念,不但评价主体为群体,而且评价对象也不只停留在微观层面的某个单独产品或服务细节,而是包含设计产物中所有细枝末节的组成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整体印象和用户观念,是一种整体的、量化的实效评价思维。此层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始于硬件产品和服务体系评价,至今基本涵盖了包括软件系统在内的所有设计产物范畴。
6)设计的环境性实效评价:将设计过程以及产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实效转化为有理可据、有源可溯的客观数据(碳足迹等),是一种严格的(清晰资源类目与对照指标)、有针对性的(生命周期的某一个或一段阶段)、量化的实效评价思维。此层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仅适于硬件产品与服务体系及其结合型产物范畴。
一个设计的实效依据是瞬时抓取的还是需时间累积的、是取自于点式个体的还是面式群体的、是属于主观意识数据还是客观事实的等等,都将最终一一归结于“时间、空间、质量”三个维度,共同勾勒出一个特定理论或方法在评价不同类型设计产物实效时的特有属性。
1)实时性与延时性 - 时间维度:待评价的设计实效在瞬时或极短的时间段内具备计量有效性(Measuring Validity - MV)的属性,为实时性实效。待评价的设计实效需在一定的时间段积累下具备计量有效性的属性,为延时性实效。
2)个体性与整体性 - 空间维度:待评价的设计实效在单独个体的范畴下具备计量有效性的属性,为个体性实效。待评价的设计实效在群体或整体范畴下具备计量有效性的属性,为整体性实效。
3)主观性与客观性 - 质量维度:待评价的设计实效在以用户为主的主观、直接反馈依据下具备计量有效性的属性,为主观性实效。待评价的设计实效在以非用户的客观、间接反馈依据下具备计量有效性的属性,为客观性实效。
进一步系统性地总结出,针对七种设计价值载体类型(P, I, S, P&I, P&S, I&S, P&I&S)、立于六大设计实效价值层面、归于三大设计实效属性的“设计实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属性体系”。按照某个设计产物类型的某层实效价值层面属于哪一类设计实效属性的(设计产物类型 > 实效价值层面 > 设计实效属性)逻辑顺序,建立对应的“设计实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属性体系”可视化表格。
1)设计实效评价观念特征:
a)实效观念:设计产物的“实然”价值是检验设计者预设“应然”价值的唯一客观依据。只有评价设计产出的实际效果才是判断设计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途径。
b)量化观念:跨学科结合计量科学(用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与设计学科,量化设计的实际效果,基于客观数据从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证角度对设计进行定性评价。
c)动态观念:随设计产物类型及其对应实际效果不断发展变化,需对设计实效进行持续、灵活、动态的评价。
2)设计实效评价主体及评价目的特征:
a)用户(需求方):设计实效评价的直接依据来源(评价的第一主体)是用户,是产品或服务设计最直接的需求对象。正是这些发自用户第一人称视角(而非设计者或权威评价者等)所累积的群体性设计实效评价,形成了一个特定设计产物最实际的价值面貌。目的不仅为消费决策,而更多地以设计认知盈余的姿态向外界传递自身对设计的价值观念。
b)设计者(供应方):设计者即设计实效评价的另一方主体,以评价设计实效作为设计实践决策的辅佐手段。
3)设计实效评价客体特征:设计实效评价的复杂性、复合性随着其评价客体对象,即设计产物类型的复杂性、复合性的提升而提升。设计实效评价由于其评价对象的复合性,使其成为一种从整体到个体、个体再到整体,从结构到解构、解构再到结构的辩证过程;是一种根据具体评价需求的,既有针对性、优先级,又有总体性、均衡性的辨证评价理念。
4)设计实效评价方法与技术手段特征:
a) 广度层面:实效依据的样本量大而全,具有全面性又不乏多样性;
b)速度层面:实效依据获取、计量、分析乃至定性的时间短(或实时)
c)深度层面:具备深究每个个体样本、剖析实效现象下内在原因的自动解析与定性能力。
本文基于“颠覆式创新理论”、“需求生命周期理论”以及“Kano模型”的逻辑推演以及案例验证,得出了“设计价值动态战略周期规律”:
I)兴奋型需求阶段(E — G1)
该阶段为旧有需求(市场)从上一等级跃迁到新等级的产品或服务颠覆式创新阶段;新产品或服务的出现 “引领”了新需求,用户对新产品或服务处在认知、学习、适应新功能的兴奋阶段;对应地,新市场出现,但此时由于竞争者少,故初期创新者即市场垄断者、探索者,旧有等级市场与新兴市场在时间并存,且依旧占有市场较大份额;需求从出现期到进入加速成长期,需求增速大于供应增速,供需曲线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所以新产品或服务如何尽快地向用户传达出其内在的新价值、教育用户其有何用、如何用——即“快速抢占先智,圈地首批用户”等是这个阶段设计者(供应者)的战略重点,那么对应地,“功能性、可用性”价值便是该阶段设计价值战略的主要侧重点。
II)期待型需求阶段(G1 — M)
该阶段为新需求(市场)在同等级周期内的产品或服务渐进式创新阶段;用户对新产品或服务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认知,并逐渐开始基于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特性提出期望的要求,而不断迭代更新的产品或服务则逐渐转为“迎合”需求;随着更多的竞争者涌入新市场,市场逐渐进入到同质化、多元化的竞争阶段,旧有等级市场也伴随着旧有等级需求的衰退逐渐被新等级市场取代;需求从减速成长期到成熟期,需求增速等于供应增速,需求曲线呈现线性上升趋势;所以作为供应者考虑自家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传递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已经熟悉“有何用、如何用”的用户“喜欢用”——即“建立品牌口碑,培养忠实用户”等是这个阶段设计者(供应者)的战略重点,那么对应地,“情感性、文化符号性”价值便是该阶段设计价值战略的主要侧重点。
III)基本型需求阶段(M — D)
该阶段为现存需求(市场)进入渐进式创新乏力阶段,准备跃迁至下一等级的产品或服务预颠覆式创新阶段;用户对现存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进入常态(甚至疲态),用户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特性逐渐转为基本要求,产品或服务“保障”需求的基本实现;市场逐渐饱和,竞争环境优胜劣汰,少数占据市场主要份额、多数占据剩余份额;需求处在成熟期后期(截取至衰退期前,现存需求的衰退往往意味着新需求已经出现,也就是新一轮颠覆式创新已完成,所以设计价值动态战略性侧重也从这个结点进入到下一个周期,而非在衰退期延伸),需求增速小于供应增速,需求曲线呈平缓趋势;所以产品或服务如何在饱和的需求(市场)中保持稳定、健康(非价格战或耗费资源的扩张迭代)、可持续的发展——即“运作稳定盈利,削减迭代成本”等是这个阶段设计者(供应者)的战略重点,那么对应地,“业务性、环境性”价值便是该阶段设计价值战略的主要侧重点。
从理论上讲,设计实效评价的策略应该与其(间接)评价对象,也就是设计“应然”价值在需求生命的时间轴上,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我们已经知道了设计价值是随同一等级需求(市场)周期内的“兴奋型”、“期待型”、“基本型”需求阶段,依次呈“功能性、可用性”侧重、“情感性、文化符号性”侧重、“业务性、环境性”侧重的,所以本文将“设计实效评价策略”依次、对应地分为以下三种策略假设:
I)二元基本型实效评价策略:指的是在以功能性、可用性为设计价值战略性侧重点的兴奋型需求生命阶段,设计产物的功能性、可用性价值实效评价优先的策略。
II)T型实效评价策略:指的是在以情感性、文化符号性为设计价值战略性侧重点的期待型需求生命阶段,基于二元基本型实效评价之上,设计产物的情感性、文化符号性价值实效评价优先的策略(三项“前端”价值 + 一项“后端”价值所形成的T型模型)。
III)全面型实效评价策略:指的是在以业务性、环境性为设计价值战略性侧重点的基本型需求生命阶段,基于T型实效评价之上,设计产物的业务性、环境性价值实效评价优先的策略。
设计“应然”价值随同一等级需求市场周期内的“兴奋型”、“期待型”、“基本型”需求阶段,依次呈“功能性、可用性”侧重、“情感性、文化符号性”侧重、“业务性、环境性”侧重的动态战略。设计实效评价在实践中是一种复杂的(对象上有主次)、动态的(时间上有先后)、随评价目的和需求变化的评价策略,是随同一等级需求(市场)周期内的“兴奋型”、“期待型”、“基本型”需求阶段,依次优先评价设计产物“功能性、可用性”价值实效(二元基本型实效评价策略)、“情感性、文化符号性”价值实效(T型实效评价策略)、“业务性、环境性”价值实效(全面型实效评价策略)的动态策略。
Keke LE
Prof. Siegfried Wu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Grade Double-A
Best M.A. Graduation Dissertation 2014
Keke LE Design © All rights reserved.